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,核电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之一,结合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未来网记者实地观察核电等新能源在海外发展情况,探访欧洲多地项目建设,了解合作进程,关注核电行业人才培养与发展,叙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理念。
白色三叶式扇片凌空劈风,源源不断的电力正在转换输送。在比利时法语城市MONS郊区的ESTINNES镇, ESPERANCE“希望风电场”矗立于此。
“希望风电场”是目前世界上投入商运单机容量最大的陆上风电机组,同时也是中国广核集团欧洲能源公司(简称“欧能公司”)挺进比利时的重要成果。从2014年开始,从率先通过竞标获得英国CLOVER、法国FUJIN陆上风电在运项目开始,欧能公司在欧洲新能源项目上投入逐渐增大。
乘着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东风,欧能公司总经理陆玮认为,今天,“中国制造”已经是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签之一,相信中国伙伴,中国新能源走出去的春天已经到来。
探访190米高风机内部:风电注入电网前需三重处理
远观“希望风电场”,白色“风车式(直驱式)”风机高耸在田野间。而真正走近才发现,作为目前世界上投入商运单机容量最大的陆上风电机组,每个风机叶尖高度约200米,扫风面积可达到上千平方米。
据希望风电场的运维工程师SAMUEL DEBACK介绍,在风机建设前,首先需要打地基。每个风机由混凝土和钢铁筑成,风机塔筒约重1000吨、整机机械部分约重700吨。而风机叶轮毂直径长127米,从地基到轮毂中轴约高135米,整个风机塔筒采用“搭积木”式吊装拼接而成。
走近看,了解到风机的外部壮观;而走进塔筒看,更能震撼于风机内部的操作有序。
风电作为清洁能源,同时也是可再生能源不可缺少的代表之一。直驱型风机在电流注入电网前需要经过三道处理:首先机舱内发电机发出不规律的交流电,经整流将交流变为直流电输入电柜,然后通过逆变变压器将直流电转换为稳定规律的交流电,约690伏,频率在50赫兹,然后再通过塔筒底部变电压,将电压从690伏达到3万伏。最后风场内小型变电站,再加压至7万伏后,才会注入电网。
记者在现场看到,在风机底部配有控制机柜,工作人员可以调整风向朝向、风叶角度等。同时控制机柜上会显示风速、叶轮转速、风电功率、累计发电时长、总电量等。
“希望风电场”运维工程师SAMUEL DEBACK介绍现场情况。(未来网记者 谢青摄)
此外,如此高大的风机每年将会经历2次检修。第一次将有约10名技术人员负责大检修,第二次则约有4个人负责增添润滑油等小检修。风机内部分为三段式平台,技术人员将逐步检修至最高处。
值得注意的是,虽然风机内部装有一台供3人乘坐的小电梯,但上升至最顶端需费时10多分钟。因此,如需对塔筒或塔筒内电缆检查,技术人员则需要攀爬塔筒内的直梯。
由于风机内部底部至顶端呈锥形,约135米高的梯子,技术人员在攀爬时需呈逐步后仰状态。回忆起第一次攀爬的情形,SAMUEL DEBACK提到,“感觉风机像巨人一样,要将自己吃掉了。”
SAMUEL DEBACK同样也强调,保证风机的正常安全运行是最重要的,因此检修工作非常关键。作为负责人,他每年需要攀爬四次,而单程攀爬最快20分钟的速度已经让他成为团队速度最快的人了。
深耕清洁能源市场:市场决定技术的生命力
在欧能公司巴黎总部,有一面资产墙,呈现了从最初的海外破冰,到如今获得欧洲认可,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每一步烙印。
在走出去过程中,中国公司收购当地企业历来较多波折。而欧能公司自2014年成立后,资产已分布在法国、英国、爱尔兰、比利时、塞内加尔等多个国家。公司项目装机容量超过88万千瓦,投资总额超过12亿欧元。
中国广核集团与法国企业有着长达30多年的合作历史,近年来在欧洲市场表现积极。陆玮认为,中国企业自我研发能力的增强,让市场变得越来越宽。“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,固步自封是不能进步的,市场决定技术的生命力。”
陆玮提到,2017年欧能公司中标了欧洲首个海上漂浮风电项目,虽然海上漂浮风电是孵化期的新技术,但获得了法国政府的有力支持,预计将获得累计8300万欧元的现金补贴及低息贷款支持。“这在国内也很轰动,国内也有许多企业想和我们接洽。”
走出去,还要带回来。欧能公司正将在欧洲投资和运营风电项目的经验与国内企业分享,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经历,正渐渐形成经验积累,分享创造新的成果。
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,中国企业正在推动全球低碳清洁能源发展迈向更高水平。陆玮透露,欧能公司目前正在跟进瑞典、匈牙利、意大利、波兰等国的投资机会。
面对未来三年目标为“累计超过3GW新能源资产”,陆玮坚定地表示,长期愿景就是希望成为欧洲领先的清洁能源企业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