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9家,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851家,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60亿元;前三季度,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227亿元,居全省第二位……”16日上午,烟台市科技局副局长毕秋军晒出了2017年烟台市科技创新发展成绩单。
2017年,烟台成功进入全国首批10个“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”行列;中国(烟台)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功获批并运营,为全国首批、山东省首家,也是全国首家正式揭牌并运营的保护中心。截至11月底,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为5459件,居全省第三位。市科技局作为地市级科技主管部门,成为全省17个地市中唯一荣获“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”称号的单位。
在前沿技术领域做出“烟台贡献”
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先进制造业强市“7+N”产业技术需求,烟台市科技局凝练10个重点领域予以支持,组织实施市级科技项目攻关130项。通过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,先后攻克了一系列产业发展“卡脖子”的关键技术,在火箭推进燃料、卫星电子原器件、C919大飞机钛合金紧固件、石油开采装备、半潜式海上石油钻井平台、动车组车体及护板等“上天入地、下海探秘”的前沿技术领域,都做出了“烟台贡献”。
由烟台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、代表了全球海洋钻井平台最高水平的“蓝鲸一号”,在我国首次试采可燃冰中发挥了关键作用;由民士达特种纸业参与完成的“高性能纤维纸基功能材料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及应用”、蓬莱京鲁渔业参与完成的“鱿鱼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”、台海玛努尔参与完成的“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主设备材料技术研究与应用”等3个项目荣获2017度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打造好科技创新发展“硬环境” 和“软环境”
2017年10月,烟台作为核心城市之一,获批建设“山东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”,探索具有烟台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模式,支撑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优化升级。全市新增备案院士工作站14家,总数达到31家,数量居全省前列。依托东方海洋组建的山东省生物诊断技术创新中心通过专家论证,成为全省首批五家试点之一。
在着力为科技创新产业打造载体的同时,烟台还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政策,营造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。在大学大校大院大所引进方面,对整建制引进的国内外高等院校、国家级科研机构,给予不低于1亿元的支持;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,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,对提交高新技术企业申请并获受理的入库企业,给予10万元研发费用补助,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30万元补助;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方面,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,由原来的最高奖补20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,等等。
毕秋军介绍,2018年,全市科技系统将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为主线,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,坚持把支撑引领产业优化升级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出发点和主攻方向。力争到2018年底,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0%以上,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保持平稳增长;高新技术企业、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长20%以上;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支出占比提高到2.6%左右;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0亿元以上;主要创新指标继续位居全省前列。